当前位置:皇耀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 媒体关注
如何让乡村老人“吃”出幸福感?从精准定制营养餐食到青年志愿者带来的“五重守护”,再到打造“议事厅”“照相馆”“健康站”,禄口街道正将小小助餐点升级为乡村老人的幸福家园。
青春助力,多维度织就温情网
在禄口街道禄乐家园为老服务助餐中心内,周若冰、徐文婕、詹雅珺、张国富4位乡村振兴志愿者将盛好的餐盘递给排队的老人,一句“祝您用餐愉快”开启养老助餐服务升级的温暖篇章。
周若冰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研究生,也是江宁区禄口街道“青心守护乡村金晖‘食’刻”养老助餐“小组团”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我们在社区走访时发现,不少老人对助餐服务升级有着迫切需求。”据周若冰介绍,依托“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4位乡村振兴志愿者组成青年服务团队,聚焦养老领域,今年2月至6月在禄口街道禄乐家园为老服务助餐中心和彭福老年大食堂这两处养老助餐点开展项目实践。
据悉,除了为腿脚不便老人上门送餐,志愿者还提供代送药品、代取快递、代购物品“3代”服务,饭后陪伴老人唠家常、唱歌等“暖心”服务,让空巢老人不再孤单。
青春力量的加入,尝试将单一养老助餐服务创新升级为覆盖“食、行、情、智、康”的综合服务体系,以老年餐桌为纽带,串联起健康管理、社区共治等场景,多重维度织就一张温暖守护网。
精准定制,让老人吃得健康舒心
“我跟老伴每天都在村里的彭福老年大食堂就餐,食堂供应的菜肴种类丰富、健康可口,价格也便宜,让老人们特别省心。”家住彭福村的老人周久大笑着说。
这份“省心”背后,离不开乡村直面养老难题的主动作为。“禄口街道彭福村下设8个自然村,常住人口1100余人,其中70周岁以上100余人。由于辖区老人年龄偏大,加之年轻人普遍在外就业,养老服务一度面临压力。为满足多数老人用餐需求,彭福村成为禄口街道首个设置养老助餐点的农村社区。”禄口街道彭福村党总支书记朱浩亮说,目前,每日中午在食堂就餐老人人数近90人。食堂餐费设定充满温情关怀:70岁以上老人每餐3元,80岁以上2元,90岁以上免费。
“星期一:红烧肉圆、丝瓜炒毛豆、菜秧汤;星期二:红烧鸡腿、干煸豇豆、丝瓜蛋汤……”彭福老年大食堂的醒目位置挂着“每周助餐食谱”告示牌。据工作人员介绍,在食堂,食材新鲜是“铁律”。例如,肉圆现做,不放冷柜不过夜;严格选用时令蔬菜,减少反季菜品。此外,彭福村还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老年医学科开展合作,邀请膳食专家指导,定制菜单,确保餐食营养均衡、少盐少糖。
一室多用,养老食堂巧升级
“村里的老年大学为何还没开课?”今年4月,在彭福老年大食堂举行的“长者议事会”上,参会老人直接发问。一个月后,“沉寂”的老年大学课堂便重新响起了授课声。彭福村深度挖掘本地资源,邀请退休老干部担任义务教师,开设朗诵、唱歌等课程,受到老人的一致好评。“长者议事会”快速响应机制,正是禄口街道养老助餐点功能升级的生动缩影。
在禄口,养老助餐点早已不止于“吃饭的地方”。以彭福村为例,在不断优化助餐服务的基础上,当地充分利用非就餐时间开展健康讲座、防诈骗宣传等活动,让餐桌变身传递关怀的“交心桌”;联合江宁区摄影协会开设“银发照相馆”,免费为老人拍摄生活照和证件照,用镜头定格暮年温情。彭福老年大食堂通过巧用空间,成功将“食堂”升级为社区治理的“前沿阵地”和老年群体的“精神家园”。而禄口街道禄乐家园为老服务助餐中心则不断拓展助餐、助医、助学、助洁等多元化服务,真正满足了老人“议”社区事、“学”新知识的精神需求。
从解决“一顿饭”到承载“一份牵挂”,接下来,禄口街道将通过养老助餐点新实践,搭建集精准助餐、议事协商、文化教育、健康守护、情感交流于一体的“五重守护”综合平台,书写乡村振兴的“温暖答卷”。